量子通信行业观察:洲际密钥分发突破12900公里;国盾量子全年营收增长6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实现跨越12900公里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标志着全球量子通信组网迈出关键一步。
2.实验利用量子微纳卫星与可移动地面站,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完成100万比特安全密钥共享。
3.与传统“墨子号”量子卫星相比,微纳卫星成本降低至1/20,载荷重量减少约一个数量级,光源频率提升6倍。
4.由于此技术突破,通过发射多颗低成本微纳卫星构建“量子星座”,可高效覆盖全球范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领衔的研究团队于2024年3月20日宣布,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跨越12900公里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实验。该实验利用量子微纳卫星与可移动地面站,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完成100万比特安全密钥共享,并成功对图像数据实施“一次一密”加密传输。这一成果被《自然》杂志评价为“向长距离安全量子通信的现实飞跃”,标志着全球量子通信组网迈出关键一步。
此次实验首次验证了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能力。相较于传统“墨子号”量子卫星,微纳卫星成本降低至1/20,载荷重量减少约一个数量级,但光源频率提升6倍。这一突破表明,通过发射多颗低成本微纳卫星构建“量子星座”,可高效覆盖全球范围,解决光纤网络难以跨越地理障碍的固有瓶颈。
中国已建成覆盖卫星、地面光纤及国际合作的完整量子通信体系。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卫星实现星地密钥分发,2021年结合“京沪干线公里的天地一体化网络,支持150余家政务、金融用户。本次中非合作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跨南北半球的组网可行性,为未来大规模部署“量子星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已在能源、金融等领域落地。例如,量子加密技术应用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的跨省数据传输,以及交通银行的“两地三中心”密钥管理。此外,可移动地面站与微纳卫星的协同,为军事、应急通信等场景提供了灵活解决方案。
作为量子通信核心设备供应商,国盾量子2024年营业收入达2.53亿元,同比增长62.3%。其中,量子通信业务收入1.46亿元,增幅70.05%,服务雄安、上海等10余座城市量子城域网建设;量子计算业务收入5658万元,增长26.36%,参与“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实验;量子精密测量业务收入3880万元,增幅118.96%,冷原子重力仪完成国际首次组网观测并交付多省地震局。
国盾量子在星地量子通信实验中承担地面站研发任务,其设备多次完成实时密钥分发与中继。2024年1月,中国电信子公司完成对国盾的战略控股,双方联合研发出国内单台比特数最多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天衍-504”,并中标“合肥超量融合计算中心”项目,推动“国资央企+科研机构+企业”的产学研协同模式。
此次中非合作实验不仅是技术验证,更是中国量子通信标准与设备“走出去”的重要尝试。随着微纳卫星组网成本下降,量子通信有望在“一带一路”沿线率先推广,为跨境金融、外交通信等场景提供安全保障。国际电信联盟(ITU)数据显示,量子通信全球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突破百亿美元,中国凭借全链条自主技术占据先发优势。
中国量子通信技术从实验室的32厘米传输起步,到如今实现覆盖数万公里的洲际网络,标志着其在理论验证、工程突破与商业落地上的全面领先。随着低成本卫星组网与龙头企业技术迭代,量子通信的全球化应用已进入加速通道。